第五百二十八章 天下银河汇济南(1/2)
作品:《顺明》第五百二十八章天下银河汇济南
在没有李孟的历史上,郑芝龙投降了满清之后,携带大笔的家资前往京师,几百万两的数目这是大家都确认的,很多野史笔记都说这财产是千万两。
一向是精明的郑芝龙可能认为自己从龙很早,所以筹备带着银两往京师安享富贵,不过财不露白这个道理,古今中外都是通用的,对那些关外的蛮族来说,看见这么多银子还怎么忍得住。
往了京师没多久,郑芝龙就被问罪下狱,逝世在狱中。
在这个时代,郑芝龙算是处所权势中较早和山东挂上关系一个,尽管这之间彼此有很多的勾心斗角,郑家和鞑虏勾勾结搭,想要进攻山东的港口,但明面上的关系还是保持住了,一方面是通过胶州这个港口和灵山商行的系统,把外洋运来的货物销售到了北方更宽大的处所,二来是山东盐货一直是向福建销售,三来则是几次海上运兵,郑家都是出船出人。
另外,山东的水军系同一部分是邓格拉斯和青州海猴子杨四带出来的,一部分则是当初被放到福建历练的那一批人,尽管当时被郑家戒备的深,限制种种,可毕竟也有香火渊源,下面不少的中下军官都是相熟。
这样里里外外的关系,郑家下定决心更换阵营,也没有什么阻碍,山东也相对接纳,毕竟郑家的权势都在海上,和胶州营目前的发展方向没什么冲突。
当然,真正让李孟放心的是一点,那就是郑芝龙这个人,郑芝龙能在福建这等处所,把郑家的权势发展到这样的几步,几千艘大小舰船,几万部众徒属,算上外围,几乎是东亚海面上的霸主,可以说是李孟发展的一个翻版,何况这郑芝龙没有李孟身上的这些奇怪之处,更是难得。
有这样的大才,偏偏却没什么自立之心,在海上做出一番事业的时候就和大明官府眉来眼往,揣摩着要被招抚。
那边满清势大,又是主动的过往联络卖好,等山东断定了自己的尽对上风之后,郑家马上又是贴了过来,没有什么自己独霸一方的想法,却总是想着依附强者,用手中的权势换个太平富贵。
这就是所谓的小家子气,孙传庭对郑芝龙有个很贴切的评价“胸无大志,惋惜大才”,这样的评价和后代对郑芝龙的说法差未几,正由于如此,李孟才对郑芝龙很放心,他自然不会和那些没见过世面的满清亲贵一样杀鸡取卵,反倒是筹备给这郑芝龙足够的富贵,换取他手上的这支海上气力。
现在白人已经在是海上划分领域,而自己连大明还未同一,假如从零开真个发展海上气力怕是来不及,用郑家已经颇有规模的海上实力,总回是起步点高一些,追赶欧洲已经领先很多的海上脚步,驯服那些西方还没有驯服的国土。
此时的北方间隔被李孟全面把持也就是一步之远,并且李孟控制的实力远远超过各方权势混杂的南方,天下大势已经是明朗。
想要依附强者的郑芝龙自然会主动的过来投奔投诚,他把自己的弟弟郑芝豹安排在济南钻营接洽,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举动。
李孟已经是考虑到了接下来对郑芝龙的安排,不过这次的卖地策一出,郑芝龙的表现还是让他吓了一跳。
卖地策本来就不是什么保密的文件,从襄城那边断定时候开端,胶州营系统从上到下的人就都知道了,有些想法,能写几笔的人都尽可能的参与到这讨论之中,也是山东官员相对自律,这个消息在正月之后才慢慢的传开。
在济南常驻的郑芝豹差未几在仲春份才知道了确实的消息,他的第一反响就是写信告诉还在福建的大哥郑芝龙。
三月底的时候,郑芝龙带着三百万两白银从福建赶到了济南,方应仁快马赶回扬州之后,比郑芝龙晚了一天回到济南,他拿了白银两百三十万两。
淮商依附的是盐,闽商依附的是海贸,这是这个时代得利最大的两个生意,扬州方家和福建郑家就是这两处的代表人物,他们也是积累了惊人的财富,三百万两和两百三十万两,几乎遇上大明一年的财政收进,可却被私人轻易的拿了出来。
拿了这么多的银子,两家请求的很简略,买地,河南、陕西、北直隶拿出来发卖的地步他们都买。
李孟的确是太吃惊了,他真是低估了国人对土地的热情,豪商富贵,有钱之后,扩大再生产是次要的,买地作为传家的底子才是重要的,福建多山地无良田,两淮多皇庄盐田,河南、北直隶多良田,陕西也有八百里秦川,这都是上好的地步,怎么不让这两家动心,他们先来,凭借的是和山东与众不同的关系,还有自己雄厚的财力,必定要尽可能的多买下天地。
不管是郑芝龙还是方应仁,都和李孟说的实在,不管是盐上的生意,还是海上的生意,赚来的银子再多,那也不过是浮财,还是买了地步,这才干把这富贵世世代代的传下往,子子孙孙都能受着福利。
银钱不对产业进行再投进和扩大生产,反倒是投在购置地步上,这也是工贸易产生了所谓“萌芽”却没有生长成参天大树的原因。
对郑家和方家的热情,制定政策的山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顺明 最新章节第五百二十八章 天下银河汇济南,网址:https://www.k2q.net/64/64511/529.html